《中醫詞典》解釋「疳疾」的意思

《中醫詞典》解釋「疳疾」的意思

疳疾

疳疾,又稱「疳證」,首見於《顱囟經》,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屬「疳」類疾病範疇。其病機多與脾胃受損、氣血津液耗傷相關,好發於小兒,尤以先天不足或後天餵養失調者為多。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疳疾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或飢飽無度,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水穀精微不得輸布,氣血生化不足。

蟲積內擾: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耗傷氣血,進一步加重脾胃虛弱。

病後失調:久病、熱病後津液虧耗,或誤治傷正,脾胃氣陰兩虛。

先天稟賦不足:胎中失養或早產兒元氣未充,脾胃素弱,易成疳疾。

其核心病機為「脾胃虛損,津液消亡」,病位雖以脾胃為主,然久病可累及五臟,如「疳熱」傷肺、「疳腫」犯腎等,形成複雜變證。

臨床表現

疳疾症狀多樣,依病程深淺可分為以下階段:

初期(疳氣):形體消瘦,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大便不調(時溏時秘),精神尚可。

中期(疳積):明顯消瘦,肚腹膨脹(「疳脹」),青筋暴露,毛髮枯黃,煩躁易怒或精神萎靡,或兼見異食癖(如喜食泥土、生米)。

後期(乾疳):極度消瘦,皮膚乾癟如老人貌,唇乾口渴,杳不思食,甚則陰竭陽脫。

若兼見其他臟腑病變,則有相應兼證,如「眼疳」(目睛乾澀、畏光)、「口疳」(口舌生瘡)、「疳嗽」(久咳氣弱)等。

中醫辨證分型

脾虛疳(疳氣):以脾胃氣虛為主,治宜健脾益氣,方如參苓白朮散加減。

積滯傷脾(疳積):兼有食積或蟲積,治宜消積導滯、健脾和胃,方如肥兒丸或疳積散。

氣陰兩虛(乾疳):津液耗傷,治宜益氣養陰,方如人參養榮湯或益胃湯化裁。

兼證論治:如「心疳」配瀉心導赤湯」,「肝疳」配柴胡清肝飲」等,隨證加減。

治法與調護原則

中醫治療疳疾強調「調理脾胃為本」,並依病機配合消積、驅蟲、養陰等法。外治方面,可輔以針刺四縫穴(放出少量黃水)、捏脊療法以激發經氣。歷代醫家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提出「疳皆脾胃病」之論,進一步完善其辨證體系。

疳疾反映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特色,需結合患兒體質與病程階段靈活施治,以恢復脾胃運化、氣血充盈為要。

相关推荐

cf游戏怎么修复
365bet中文网址

cf游戏怎么修复

⌛ 07-12 👁️ 3178
飞度怎么样
365账户受到限制怎么办

飞度怎么样

⌛ 07-29 👁️ 7885
Oracle巨资并购Peoplesoft:企业软件新格局如何影响您?
365bet官网注册开户

Oracle巨资并购Peoplesoft:企业软件新格局如何影响您?

⌛ 08-13 👁️ 3004
揭秘王源怎么被星探发现
365账户受到限制怎么办

揭秘王源怎么被星探发现

⌛ 06-29 👁️ 8330
轻松解锁Android:如何安全高效清空后台进程,告别手机卡顿
美团点金推广一天多少钱合适?50元推广能用多久?
365bet官网注册开户

美团点金推广一天多少钱合适?50元推广能用多久?

⌛ 08-20 👁️ 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