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协作、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各自有着独特的结构,五脏主要为心、肝、脾、肺、肾,还有六腑为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五脏1、心
结构:心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外形呈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主要由心肌构成,内部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室。功能: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泵入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同时还与神志活动相关,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2、肝
结构: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脏质地柔软,呈红褐色,表面有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功能:肝脏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参与物质代谢,如对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调节起着关键作用,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还具有解毒功能,可将体内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排出体外。3、脾
结构:脾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实质由白髓、红髓和边缘区构成。功能:脾主运化,一方面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和传输到全身,为身体提供营养支持;另一方面运化水液,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防止水湿在体内停滞,还具有统血功能,控制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4、肺
结构: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主要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肺实质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支气管树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泡则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还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功能使肺气向上、向外布散,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肃降功能使肺气向下、向内清肃通降,促进水液的代谢和排泄。5、肾
结构: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形似蚕豆,内部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生殖功能都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肾对人体的水液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肾阳的气化功能,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还主纳气,协助肺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六腑1、胆
结构:胆附于肝之短叶间,呈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个部分。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断,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关,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2、胃
结构:胃位于腹腔的上部,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四个部分。功能: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还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等,与脾共同承担着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是人体气血生化的重要场所。3、小肠
结构: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上起幽门,下接大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具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绒毛表面的上皮细胞还有微绒毛。功能:在小肠内,食物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同时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将这些营养物质大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4、大肠
结构: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分,围绕在小肠周围。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电解质和部分维生素,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食物经过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后,剩余的残渣进入大肠,大肠通过蠕动,进一步吸收其中的水分,使残渣逐渐变稠,形成粪便。5、膀胱
结构:膀胱位于盆腔内,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膀胱的大小和形状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变化,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充盈时近似球形。功能: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肾脏产生的尿液经输尿管不断流入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会引起排尿反射,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6、三焦
结构: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并非一个独立的实质性器官,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结构特点是由脏腑之间的组织间隙和通道构成,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功能:三焦总司人体的气化功能,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主持诸气,通行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