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盛会“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星光筑梦,与光偕行,电影记录着长春,中国长春电影节也记录着每一个电影人穿梭在光影中追寻信仰与梦想的故事。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创立,为中国电影注入全新活力,促进了电影事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展现了长春这座城市的电影荣耀与辉煌,更是坚持以“电影文化”为平台,持续涵养着更多热爱电影的人们的心灵。
从1992年创办至今,中国长春电影节经历了孩童、少年、青年,如今迎来了“而立”,这场以“青春”之名的光影旅程给电影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特别是最近十年,中国长春电影节走过了不平凡历程,见证了中国电影从低潮走向辉煌,她是对华语电影的坚守,也给长春这座城市带来璀璨的星光。
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举办前,“电影歌曲大家唱”社区选拔活动,得到了社区的广泛参与。
到了第十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不仅保留原有公益电影单元,还精心策划了“对话大师”单元,并首次新增线下国际影展。
自2021年起,中国长春电影节办节周期由两年一届调整为一年一届。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打造“电影的盛宴,百姓的节日”办节初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电影文化深深扎根百姓心间、融入城市文化血脉,真正将电影节办成了让长春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盛大节日。
“电影节改为一年一届后,老百姓都特别高兴,既能看大片又能看表演,还能见到许多知名电影人,真不愧是‘百姓的节日’。”长春市民王女士说。
随着电影节的举办,城市地标品牌、潮流市集等元素融入电影节,带动了长春市电影市场的繁荣,市民更加愿意走进影院观影,观影人次增加,释放出“电影之都”的独特魅力。
前路有光,初心莫忘!30年来,长春一直在精心培育着“中国长春电影节”这个金字品牌,进一步挖掘其专业价值、产业价值和综合价值,打造中国长春电影节新坐标,为中国电影从“摇篮再出发”凝聚力量,为振兴发展砥砺奋进。
重塑辉煌再续光荣与梦想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春一直在探索。
2020年初,在长春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战略引领下,勾勒了打造享誉全球的影视文化高地的发展蓝图。承载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东向”战略的长春国际影都,开启了世界级进阶之旅。
“北城、南苑、中山水”“一山携两翼、三水润净莲”……长春国际影都板块包括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山旅游度假区主要区域及双阳区奢岭镇,占地面积1051平方公里,以薪传中国影视文化、建设影视全产业链全球高地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长影作为中国电影摇篮的文化传承和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打造国际化电影全产业链基地。
长春国际影都板块重点发展影视文旅、生命健康、数字产业三大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影视拍摄基地、5G数字影视基地、影视教育基地、影视文旅基地、影视孵化基地、影视总部基地等六大基地,构建剧本孵化、影视融资、拍摄生产、广告植入、云审片、云发行等数字影视全产业链,融合动漫、游戏、短视频、会展、旅游等产业,打造泛文化娱乐生态圈。
如果说历史和传统是长春打造“国际影都”的底气,那么《长春国际影都影视产业政策白皮书1.0》的发布,则显出十足的诚意。
长春市区两级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影视企业和影视作品,更作出加快影视项目审批,优化影视拍摄服务等承诺。
影视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让影视产品的影响力延伸,实现文旅的可持续发展。长春国际影都的建立,切实把电影文化深深植根于长春这片黑土地,形成了既有长春文旅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影视发展新格局。
根据长春市的规划,到2025年,长春国际影都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带来游客潮超1000万人次,主导产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这一引领长春文旅产业迈向创新融合之路的引擎已全速启动,将成为推动长春以新姿态走向世界的新力量。
影视产业创新发展,文旅融合日趋紧密,长春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和生态资源,生态、文化、影视、旅游,一个完整的新业态集群呼之欲出。
可以说,长春国际影都,不只是一个城市发展特色板块,更是长春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契机。
从长春电影制片厂到长春国际影都,长春这座城市始终烙印着电影文化标识。
在长春,可以见到许多以电影元素为主题的城市雕塑。耳熟能详的电影人物形象雕塑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街头或博物馆里,那些原来隔着大银幕才能看到的经典电影形象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
随处可见的电影元素,让每一个到过长春的人,都能体会到这座城市与电影的不解之缘,感受到这座城市电影文化的厚重内涵。
如今的长春,正在兴起的影视基地、络绎不绝的拍摄项目,“影”和“城”的双向奔赴,无一不彰显着长春独特的电影魅力,新中国电影摇篮在专业化、产业化道路上稳步疾行,推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转型发展,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编辑:吕彦龙
审校:杨雪妍
编审:晨晓
总编:王兴科
终审:王艳春
监制:李珺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